明天就是是端午节了。今年由于闰六月的缘故,感觉节气来的较往年晚一些,因此也没有让人体会到五月初五这“毒日”的热辣。为了驱除热邪,在我的老家天水此日有吃凉粉、吃鼓角、插艾叶、插门柳、戴手款、戴荷包等这些端午节俗。久居烟台的我,想起了我那远去的老家五月五 ,那节俗繁多但富有情趣的五月五。
农历五月五日,即端午节,端阳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仲夏之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毒害,宜于禊祓除瘟避毒。而避“五毒”则是端午节的核心内容。除瘟避毒的方法、手段则表现出多样的形式,这样也就形成了端午相较其它节日更为丰富多彩的驱除厌辟习俗。我们不妨以秦源的端午节习俗为例,便可看出这些习俗与端午节多源说法的相关联系。秦源人多叫“过五月五”,其演绎和包含的习俗主要有以下几项:
戴手款 又称绑手款。手款(当为手环之转音),又称花花手,这主要是孩子们的最爱。指用五彩丝线用手拧成细绳,在节日清晨给孩子们的手臂和脚腕戴上,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认为可以使娃娃避开“五毒”的伤害,辟邪,系牢生命,以示吉利。因此上秦源地区大人对娃娃说绑上手款不见长虫(蛇),因为蛇也能伤人.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按阴阳五行观念确定,五色指青、赤、黄、白、黑。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盖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秦源习俗为五月五戴,六月六解(gai,拆取下之意),拴在孩子身上的五色线不可随意弄断或丢弃,丝绳拆断后必须抛在房檐屋脊上或挂在树梢上或抛于河里,等喜鹊衔去后阴历七月七夜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用;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娃娃可以平安健康,长命百岁。
戴荷包 端午之时,气候开始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佩戴荷包能辟邪解毒。荷包又称香袋,用彩线和锦帛缝制而成,形式多样,玲珑夺目。内装雄黄、沉香、川芎、白芷等多种香料药粉。秦源风俗,五月五娃娃们要佩戴荷包,一般为该小孩是什么属相即佩戴该种荷包。荷包也是大人们给孩子的礼物,不但有辟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胸前襟头点缀之风。另一方面,人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包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即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才华出众,忠贞爱国,却遭陷害被流放,最后“怀沙投江”,因而受到后世的爱戴追念。屈原在江汉洞庭间流浪时常行吟泽畔,喜欢把用兰、芷、蘅之类香草编织的花环戴在头上,以示自己高洁的人品。后世佩戴香包,就有寓意仿效屈原高尚人品的意思,这是习俗的流变。今秦源荷包式样众多,尤以十二生肖荷包最为常见。
摆(pai)露水 在秦源地域广泛流行“踏百草、摆露水”的习俗,这种节俗活动最初也有禳灾的意思,如典籍所载:“端午日晨,田夫赤足于草中行,尽沾露水,谓踏草露水,以祛泥中温热之气,去夏秋痈痛之苦。”摆露水又称采露水。古人认为露水为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可以除脚气,治风湿腰腿疼骨病,败毒等。这种风俗至今犹存。摆露水就是在五月五晨去田间、野外走走、踏青一番,舒畅一下心情,沾点祥端之气或故意在草丛中行走,让露水把衣服打湿,求得吉利。
拔艾蒿 俗谚:”五月端午草,百样都是药.”秦源人五月五到田间地头草丛中拔艾蒿当为端午采药活动的其中一项。采艾最早的历史在南北朝时。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口。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于户,以禳毒气。”艾作为重要的药用植物,是端午除毒的传统材料。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民间常以艾佐助针灸,收效甚好。现代药物学也告诉我们,艾有营血、祛疾、消炎的作用,燃之还可以驱蚊虫侵害。民间认为,端午所采之艾疗效最佳。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也是正确的。仲夏时节,艾草已臻成熟油最多,药力最盛功效最好。端午所采艾草,宜于长期存贮,以备不时之需。民间一般于端午当日清晨,人们去田野亲自采来艾草,插于门窗之上,以驱邪气。此俗在秦源乃古风遗存至今尤盛。
插柳梢 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恶月”,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驱鬼的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端午的清晨折来柳枝插于门楣、窗户。传统观念认为,柳木能辟邪,故折来柳枝插在门窗之上,以达驱邪的目的。端午时,柳梢已长成熟。秦源民谣云:“正月冻冰立春消,二月鱼儿水上漂,三月桃花杏开红,四月杨柳罩上门。”秦源人们在五月五当日早上折采柳枝,怀虔敬之心插于门楣,镇宅驱鬼驱毒。孩子们还常将一束柳枝编成环形,戴在头上,平时折枝损树是遭人责骂的,这天则允许。
吃鼓角(jué) 又叫烙花馍。“鼓角”即五毒饼,就是用小麦粉烙成的饼子。但这种饼子不同于普通的饼子,要用模子等工具在饼面上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的图案,使饼面凹凸起伏,形如鼓起的角(动物头部突出的部分也叫鼓角)。此种习俗大概与角黍相同,只因北方少糯米之故,因地制宜作了变通。秦源许多人家做鼓角时,不一定在饼面上扣出五毒图案,只是随意做出些花纹,取象征意义罢了。
煮甜醅 甜醅俗称黄酒。煮甜醅,其实是煮黄酒。秦源民间于端午吃甜醅,其意义与饮雄黄酒相同,驱邪解毒,祈求健康而已。
吃凉粉 五月五秦源时令已是初夏,天气炎热,吃荞糁(zhen)子凉粉清凉爽口,能解暑降温,利于身体健康也有些关系。故有当日吃凉粉之习俗。
追节 秦源人俗称的四大节日为清明、五月五、八月十五、过年。秦源民间于端午节这天有“追节”的习俗。所谓“追节”,就是给亲人、尊长处送礼问候。五月五这天,女婿一定要给岳父母追节,学生要给老师追节,晚辈要给至亲长辈追节,徒弟要给师傅追节。馈赠的礼物有凉粉、甜醅、酒肉烟茶及黄瓜蔬菜等。尤其是刚订婚的男子,这天是讨好未来岳父母的大好机会,此俗由来已久。按照旧俗,出嫁的女子在端午节前就要回娘家“躲端午”,而端午这天女婿须于晚间接回媳妇。女婿去岳父母家,当然不能空手去,久而久之,遂演变成“追节”的习俗。旧俗在端午之日,学生要给老师追节送礼,不然就是失敬。这种习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究其因与屈原有关。端午节给老师追节,其意义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具有良好的尊师重教传统。端午节的孝亲习俗在秦源亦很盛行,此习俗具有普遍性。中国的民间节日,大都含有祝福性质,尤其是对长者的祝福,如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节日,人们以节庆为契机,祝福长者福寿康宁,表达了晚辈的美好愿望,道理就在其中。
杀羊祭家神 五月五日要杀大骟羊祭奠家神,秦源人多用黄表纸条蘸上羊血插在自家的小麦地里,俗称“献纸坊”。据说可以驱降虫害,期盼五谷丰登。
躲午 过去人们认为五月五是个毒日、恶日,重五之日是恶日,‘死日’(即死儿的谐音)。因此,此日要将娃娃带至舅婆家或其他亲戚家躲藏,以避不吉。事实上孩子们多喜欢走亲戚,倒成了他(她)们之美事。此习俗现已绝迹。但新婚未满百天的女子要回娘家过节,俗称避端午。
癞蛤蟆躲五月五 秦源俗谚:癞蛤蟆躲五月五—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此俗折射出的习俗为:当地人在五月五捉蛤蟆。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巨毒,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把锭墨塞进蛤蟆嘴里,悬挂阴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据说可以消除身体肿块,如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子,病情就会得到控制。正因为有此习俗,这天的蛤蟆难捉,人们说它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纷纷躲藏起来,故民间有“癞蛤蟆躲五月五”之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此俗业已消失,但“癞蛤蟆躲端午”此俗语在秦源尤为流行。
近两年随着微信的广泛传播,每逢端午节时期微信上说此节是祭祀节日,不能说端午快乐,应该说端午安康吉祥之类。后来又有民俗专家站出来辟谣发文说,可以称“端午快乐”等等,似乎国民在端午互相祝贺节日时无所适存。但对于远在他乡的我来说,回忆起老家的过五月五,或许有祭祀之类的节俗,但节日的情调永远是欢愉快乐的!
赵文慧,1974年生于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乡虎皮沟,尤喜民俗方言及秦文化,著有《魅力秦源》等。
(节选自拙作赵文慧《魅力秦源》,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7月版,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