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天水人而言,千百年来,历史的渊源就如同流淌在我们身边的渭河水,时而波澜壮阔,时而碧波微澜。而在这漫漫长河中,浓郁、厚重的天水地方佳肴就像一朵此起彼伏的浪花,不断地充盈着人们的记忆,述说着它绵绵不绝、古道热肠的故事。在中国八大菜系之外,偏居西北一隅的天水地方小吃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虽然略显寂寞,但这种寂寞却又像一朵悄然绽放的山野小花,隐隐散发出一股特有的芬芳。如果说天水人的冬天,从一碗热气腾腾的馓饭开始,那么天水人的夏天,就是从一碗锅鲰开始的。
锅鲰又称“面鱼",是天水夏天常见的一种面食,后来也被叫做“漏鱼”,这些名称的由来都是因为面鱼的形状酷似水中游动的小鱼儿。早年间,面鱼主要是用玉米面粉制成,玉米面有白色和黄色两种,白玉米面做的锅鲰洁白似玉,晶莹透亮,黄玉米面做的则金黄灿烂,温润诱人。现在锅鲰又被聪明的天水人用新的原料代替,主要是使用玉米淀粉做成的,工艺相对玉米面鱼有很大改进,口感也提升许多。锅鲰可热吃也可放凉吃,味道十分鲜美,酸辣爽口,是夏季提升食欲的佳品。
在天水,每逢镇上庙会,街旁总有几处卖锅鲰的小摊。摆一张小桌,放三、五个小板凳,锅鲰生意就做起来了。小桌的一旁置两个大盆,上面盖着盖儿,一盆装锅鲰,一盆装菜汤。有客人来买时,卖家就会用漏勺将锅鲰从盆中捞起,控一下水,装碗中,再用汤勺舀兑好菜汤就行了。你可不要小看了这普通的锅鲰,这要是在炎热的夏天能吃上一碗生津解渴的浆水锅鲰,那绝对是浑身通透,酸爽过瘾,甭提多美了!6月3日,天水市政府网一行冒雨走进清水县陇东乡土寨新村,专程探寻锅鲰的制作过程。
陇东乡位于清水县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与麦积区伯阳镇毗邻,是清水南大门。这里气候温润,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形成了“一崖、两河、三山、四沟”的地理概貌。土寨新村位于清水县城东南部28公里处,是2015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村33户178人。土寨新村毗邻清水县著名风景区花石崖,雄踞陇山南麓,渭水北岸,与麦积山遥遥相望,深藏于峡谷密林之中。
雨中的土寨新村若隐若现,白雾横卧在群山上,空气中都是野花的清香。倚山而建的白楼排列整齐,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家家户户房顶上升起袅袅炊烟……一走进谢麦女家,就看到她正在张罗着做锅鲰。“做锅鲰的第一步是做馓饭,用的玉米面要以当年新鲜玉米和用石磨磨成的面才最香,你看,我这都用的是自己家种的玉米。”谢麦女说着,铁锅里的水已经烧开了,她左手拿起一只装有玉米面的小筛子来回抖动,玉米面瞬间就被抛洒进铁锅中的开水里,右手拿起木勺顺时针用力不停的在锅里搅动。“由于面粉遇到热水很容易结成疙瘩,所以做馓饭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才能里面没有生面小疙瘩,这样吃起来味道才好。”谢麦女看到锅里面粉稀稠合适了就开始用一个结实的木勺子搅拌馓饭,搅匀后还要盖上锅盖慢火焖三到五分钟,等揭开锅盖看到核桃般大的气泡从锅里“扑哧扑哧”地往出冒,馓饭颜色变黄形成糊状时,就说明一锅热气腾腾的馓饭做好了。这才是做好锅鲰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火候、原料的把握有很大要求,必须是柴火灶才能做出地道的锅鲰,现在我们用的天然气灶、煤气灶、电磁炉都是很难做成功的。
第二步是锅鲰的成型。首先准备两大盆凉水,再将做好的热馓饭用大勺子从锅里盛出来放到漏勺里,凑到凉水盆上方,用大勺子在漏勺中滑动挤压让其通过圆孔。此时必须是二人操作,一人端盆,一人用勺子使劲挤压漏勺里的馓饭,热乎乎的馓饭顺漏斗挤压出来,一条条光滑的面鱼落入清水中,就变成了一个个小蝌蚪、小鱼鱼,这也是锅鲰(面鱼)得名的原因。
最后,依照个人口味做一些臊子或炝一些浆水,再把锅鲰捞在碗里浇上提前做好的菜汤,配之以蒜泥、辣子、醋就可以享受这消暑的美食了。送一筷子锅鲰到嘴边,只觉得唇齿边滑、软,进口待咬时却顺喉而下,有活吞之美感,味道十分鲜美。都说锅鲰易饱也易饥,小编坐下吃满满一碗便饱了,站起来走一圈松松裤腰带,又能吃一碗从锅底铲起来的脆脆香香的锅巴饭。夏天吃一碗锅鲰,解热消炎又充饥,冬天也可以热吃,一碗下肚暖胃又舒服。
一口滑溜溜香喷喷的锅鲰,总能让熟悉的记忆在天水人的味蕾中苏醒,像是夏日里一次美妙的邂逅。岁月流转,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味道,不管走到哪儿,这道舌尖上的美味都留在思乡人的内心深处,不会因为离家越久而渐行渐远,反倒会愈发的浓烈。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天水人的饮食习惯,现在很少有年轻人会做锅鲰,传统的饮食文化也随着慢慢改变、消逝,被新的文化所取代。但取代不了的,还是儿时记忆中的味道。夏天到了,有空的话,不妨和家人朋友一起吃一顿清凉可口的锅鲰吧!